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
发布时间:
2018-06-07
端午节为每年的五月初五,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,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端午节为每年的五月初五,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,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它最初为古代白越地区(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)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。后因纪念战国诗人屈原,因其当日在汨罗江抱石自尽,当地百姓闻讯将粮食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被吃,一直演变至今,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。它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。
端午节百花香,粽子清香飘四方。端午节本来是夏季驱除瘟疫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祛病防疫活动,逐渐演变为吃粽子,赛龙舟,挂菖蒲、蒿草、艾叶,熏苍木、白芷,喝雄黄酒的习俗。从春秋战国至今,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了两千多年。虽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,各地过法不尽相同,但包粽子、划龙舟是普遍习俗。粽子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棕”,其由来已久、花样繁多。一直到如今,每年五月初,我国的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北京枣粽,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。千百年来,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相关新闻
全国服务热线:

公司地址:江苏扬州市立新路24号

手机网站

天猫店